扫一扫,关注我们
此次“定向降准”最大的变化在于支持范围不再仅限于“三农”,而是明确将与小微贷款相关、符合比例要求的金融机构囊括其中。从理论上而言,“定向降准”能够发挥结构性调整的引导作用,引导更多的资金向小微企业倾斜,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但从实际来看,能够产生多大的影响效果,则仍需明确了“定向降准”的具体对象、幅度之后才能测算。
记者杜冰“加大‘定向降准’措施力度,导向更明确、要求更具体,有利于正向激励金融机构将信贷资源更多投向三农、小微企业等国民经济薄弱环节,从而促进经济结构的调整。”中国人民银行金融市场司司长纪志宏表示,相比此前更多指向涉农银行,“定向降准”下一步的范围或涵盖更多与小微贷款相关、符合比例要求的金融机构。
“定向降准”是央行在最近两年推行的一种货币管理手段,已有过多次实践。相比全面降准而言,这种被称之为“微刺激”的手段更具针对性和灵活性,有利于将金融资源更好地投放到实体经济的薄弱环节。最近的一次“定向降准”发生在今年4月25日,央行分别下调了县域农村商业银行和县域农村合作银行存准率2个百分点和0.5个百分点。
此次“定向降准”最大的变化在于支持范围不再仅限于“三农”,而是明确将与小微贷款相关、符合比例要求的金融机构囊括其中。从理论上而言,“定向降准”能够发挥结构性调整的引导作用,引导更多的资金向小微企业倾斜,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但从实际来看,能够产生多大的影响效果,则仍需明确了“定向降准”的具体对象、幅度之后才能测算。
“定向降准”在明确调结构的意图前提下,其实施具有很强的灵活性。降准的门槛和幅度设定不同,释放的流动性资金会有很大不同。兴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鲁政委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降幅主要会根据前期设定的门槛而定,如果门槛定得高,比如要求小微贷款占比达到50%以上,那么降幅可能会适当高一些,下降1%甚至2%都有可能;如果门槛设定比较低,下调0.5%释放的流动性资金就很多,那么降幅自然不会太高。预计门槛不会设定的太高。”
对于有市场预计的“定向降准”释放资金规模会达3000亿元,中国银行国际金融研究所副所长宗良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进一步作了解释:“预计降准幅度不会太大,否则‘定向降准’就演变为了全面降准,从而失去了原本‘定向’的意义,所以释放资金规模不会超过5000亿元;同时,既然此次降准相比之前进行了扩围,幅度自然会大于此前1000亿元的释放规模,因而推算在3000亿元左右比较合理。”
从央行对此次“定向降准”的对象界定来看,“三农”及小微业务占比较大的银行或更为受益。然而值得关注的是,由于银行业金融机构受存贷比、贷款规模、资本充足率等多方面因素制约,“定向降准”实际释放资金总量实为有限。特别是从上市银行今年一季度的报告数据来看,大部分银行的存贷比已处于高位,在存贷比的约束下,即便是“定向降准”,可放贷空间已经不多。
数据显示,截至2014年3月末,招行存贷比已高达76.84%,此外,华夏、光大、民生、浦发、中信也都已超过70%。据统计,截至一季度末,16家上市银行存款总额为74.23万亿元,按照75%的存贷比极端值计算,可以发放贷款余额为55.67万亿元,比实际值51.48万亿元还有 4.19万亿元的空间。
“考虑到4月份以来受金融脱媒、互联网金融冲击影响,资金流出银行体系的现象日益显现,存款总额还有继续下降的可能。加之贷款规模、资本充足率的制约,以及银行资产负债管理和流动性管理的需要,实际可以释放的贷款有限。华夏银行发展研究部研究员杨驰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
“受这些约束因素影响,‘定向降准’更大的意义在于释放出资金定向支持‘三农’、小微企业的政策信号,显示出货币政策由传统的‘大水漫灌’型总量政策向‘精准滴灌’型的结构政策升级的趋势。”杨驰表示。
业内专家表示,小微企业融资难的根源并不在于银行资金紧张与否,而是银行本倾向于将有限的贷款资源投向风险更低、回报更高的项目。即使“定向降准”扩大资金存量,也无法改变银行的贷款偏好,银行不会乐意将资金贷给盈利能力堪忧的企业,这是出于风险评估的考量。
“很多在本地经营的小型商业银行,贷存比只有40%、50%,事实上并不缺少资金。降准之后,释放的流动资金也未必会流向小微企业。从这个意义上来讲,‘定向降准’在观念上的影响可能要大于实际影响。”中国社科院金融研究所银行研究中心主任曾刚告诉记者。
业内专家认为,金融方面的改善客观上的确会为小微企业融资创造更为宽松的条件,但要产生更好的效果,还需要实体环境的改善能够跟得上。
“小微企业融资难是一个结构性的问题,问题的根源更多还是与企业本身的生存环境有关。除了‘定向降准’之外,需要配合一些更为综合化的手段达到支持小微企业的目的,首先要做的就是把实体层面的风险降下来。降低税收、降低小微企业经营成本,给予小微企业更好的生存环境,金融才能更好地进入。”曾刚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