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一扫,关注我们
“一带一路”对当前的中国来说实际上是一种战略提升,不仅在拓展经贸关系上有价值,而且关涉地缘政治的改善。
文化的弥合作用,能够积极争取相关国家的合作和投入,使其成为这一轮对外开放的利益相关者和坚定支持者。得到他们的真心支持,“一带一路”才能建设得更好,走得更远、更安全。
“一带一路”建立在文明融合而非文明冲突的立场上,可为世界主要文化的传承者提供对话与交流的创新平台。就文化而言,其着眼点是各相关国及背后多元文明的群体性复兴。这要求各相关国要不断加大文化的对外开放水平,通过文化的传承和创造性转换,使古老文明在现代社会焕发新的活力。
我们首先要明晰在内容上生产、传播什么,以及如何实现文化的交融和共享。今天,在处理与沿线国家关系时,既要把这些国家视为结成伙伴关系的独立平等的主权国家,又要以共同发展理念在情感上亲近,使其在心理上接受和认同中国文化。这需要中国文化产业提供强有力的内容支撑。
强调规划的全球视野和区域性文化互动的眼光,关注民族文化“位态”与文化“势能落差”,从而形成支撑机制。就内容产业而言,全球化语境和“一带一路”下的文化交流不是单方向的文化输出,而是多维度的文化交融与互动,文化先行与文化凝聚力的发挥要以形成区域性文化高地为诉求目标。
可以借助我国西部地区少数民族文化形态丰富多样的优势,生产出面向西亚、中东、东南亚及南亚等地区的国家和民族的高质量文化产品,形成面向不同民族的若干区域性生产中心,来满足区域文化产品的有效供给,以文化互通和价值共享增强互信。只有使“中国风”成为区域文化市场的“硬通货”,以中国文化影响力的提升重构世界文化产业地形图,进而提高中国的文化软实力,才能真正支撑“一带一路”的实现。只有基于特色文化基础的产业布局形成文化生产与消费高地,使文化产业发展成为文明互鉴的载体和渠道,才能在文明交流和文化共享中展现当代中国的新形象、新理念、新追求。
发挥市场功能,明确民营文化企业在形成支撑机制中的主体地位,也是一个着力点。民营文化企业机制灵活,投资针对性强,对市场和投资效果更敏感,能够借大国文化市场充分竞争的优势,推出在市场竞争中胜出的优秀产品和项目。尤其是依托网络平台的全球互动特点及文化消费中价值观共享的优势,加强文化传播的可通约性,在“一带一路”青少年群体中率先实现文化认可的突破,可尽量减少文化走出去过程中的文化误读和文化折扣。
归根结底,实现文化产业自身的强劲发展,将助力“一带一路”愿景的达成和发展,进而为实现“中国梦”提供助跑动力。